4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聯合印發了《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通知,旨在落實建設制造強國的戰略部署,推動汽車強國建設,明確了“力爭經過十年持續努力,邁入世界汽車強國行列”的目標?!兑巹潯分羞x取2020年和2025年作為兩個時間節點:到2020年培養成若干家進入世界前十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智能網聯汽車與國際發展同步;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骨干企業在全球的影響力和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智能網聯汽車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事實上如何由大做強一直是汽車產業探討的問題,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規劃》的出爐對于汽車行業的發展來講具有導向性的作用,為汽車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大的方向,也將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突破口,從而實現由大做強。對于自主品牌來講也或將成為其沖出重圍的機會。”
產業再迎轉型升級
“目前全球汽車產業正處于轉型期,因此我國汽車產業也面臨重大的變化,同樣進入轉型升級期。”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召開《規劃》宣貫電話會議上直言:“自從進入新世紀,我國汽車產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汽車年產銷量已經連續八年位居全球第一。”
在談到為何要制定《規劃》時,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負責人表示,一方面是因為汽車產業處于改革階段,我國汽車產業也要面對產業轉型升級的現狀;另一方面是因為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存在,綜合這兩點原因決定制定推出《規劃》。
因此在《規劃》中明確表明,目前全球汽車產業正處于轉型期,隨著新能源革命和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突破、汽車產業加快向新能源、輕量化、智能網聯的方向發展,汽車也從交通工具轉變為大型移動智能終端,產業生態進入變革期,我國汽車產業也隨之進入變革期。
在國家信息中心汽車產業處處長劉明看來:“正是因為認識到汽車產業處于轉型升級期,所以這次《規劃》不同于以往,沒有從總量和產量角度出發,而是立足整個汽車產業,對行業發展進行部署,貫徹由大做強的思路。”另外,劉明也補充說道:“《規劃》中對于新能源汽車和新興企業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從某種角度這也代表著汽車產業的一個轉型方向。”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負責人在解讀《規劃》時談道,從核心要義上來講,《規劃》的目標就是要做大做強中國品牌汽車,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從路線上來講,則是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突破口,引領整個產業轉型升級;而從《規劃》的亮點上來講,《規劃》一方面統一了行業發展的思想,凝聚了產業共識,為接下來十年的發展明確了方向;另一方面是確定了“力爭經過十年持續努力,邁入世界汽車強國行列”的總目標。
具體來講為了應對轉型升級的變化,《規劃》針對汽車產業的關鍵技術、全產業鏈、中國汽車品牌、新型產業生態、國際影響力以及綠色發展水平做出了六個細分目標規劃。另外還確定了六項重點任務,一是完善創新體系,增長自主發展動力;二是強化基礎能力,貫通產業鏈條體系;三是突破重點領域,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四是加速跨界融合,構建新型產業生態;五是提升質量品牌,打造國際領軍企業;六是深化開放合作,提高國際發展能力。
同時《規劃》還提出了八項重點工程:分別是創新中心建設工程、關鍵零部件重點突破工程、新能源汽車研發和推廣應用工程、智能網聯汽車推進工程、先進節能環保汽車技術提升工程、“汽車+”跨界融合工程、汽車質量品牌建設工程、海外發展工程。
對此,羅磊表示:“其實對于《規劃》提出的細分目標、重點任務或是重點工程,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個方向,一是對于整個產品的規劃,將以新能源汽車為主線;二是汽車產業技術路線的規劃,未來的重點轉型方向在于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在自動駕駛技術上布局;三是關于自主品牌的規劃,自主品牌也應該應對轉型的變化,提升自身的含金量,提高核心技術創新能力。”
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或成突破點
《規劃》還指出:到2020年培養成若干家進入世界前十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智能網聯汽車與國際發展同步;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骨干企業在全球的影響力和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智能網聯汽車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從路線上來講,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是我國汽車產業接下來的發展重點。
劉明表示:“其實《規劃》是以落實2015年5月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為大背景的。在這個大背景下《規劃》也明確了接下來產業發展的重點,將集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智能網聯汽車領域。”
事實上,《中國制造2025》中已經將新能源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列為發展重點,因此《規劃》認為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有望成為兩大重要突破口。不過,劉明也指出所謂的突破口是指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契機和搶占先機趕超發展的機會,這兩個領域或將成為轉型升級的關鍵。
而業內人士認為,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兩大領域我國汽車產業具有一定的優勢,這是過去十幾年在汽車發展歷程中中國汽車行業所不具備的。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總量達到了51.7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持續增長,發展態勢良好。而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我國汽車產業依托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產業,從技術上也具有一定的先天優勢。
《規劃》中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要占到總體汽車銷量的20%,達到700萬輛,這個目標無論是對于傳統企業還是新興企業都既是機遇,同樣也是挑戰。從機遇角度而言,《規劃》明確了著重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目標,因此對于比亞迪(002594.SZ)、吉利汽車(00175.HK)等加大新能源汽車投入力度的整車企業而言獲得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汽車行業知名評論員田永秋表示:“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支持力度的加大,會逐步放松和加速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頒布。”因此對于蔚來汽車、奇點汽車等本身擁有智能網聯領域技術上的優勢的新興造車企業來講,生產資質頒布的加速意味著他們離規模量產的時間也越來越近。
不過,挑戰依舊存在。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主要依靠政府補貼,隨著補貼幅度的退坡,銷量也必將受到影響;同時從產能的層面來看,我國傳統汽車逐漸呈現產能過剩的趨勢,而新能源汽車則出現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的現狀。
目前自主品牌汽車在傳統汽車領域缺乏核心技術,但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具有明顯的優勢。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無論是自主品牌還是外資企業,大多是處于同一起跑線上,而近年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加大投入,技術不斷革命,競爭優勢也日益明顯,我國汽車產業有機會在這兩大領域后來居上。
合資股比限制有序放開
值得一提的是,合資股比限制有序放開一事被再度提及。在召開《規劃》宣貫電話會議上,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年勇表示:“《規劃》為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指明了前路和目標。”
這意味著,《規劃》的出爐不僅為自主品牌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樣也提及了合資企業的發展,表現出改革合資股比限制的苗頭,即提出“完善內外投資管理制度,有序放開合資企業股比限制”。
1994年我國推出《汽車工業產業政策》,對汽車行業建立合資企業的股份比例設置了限制。而此次《規劃》提出有序放開合資股比限制,也是自1994年以來我國首次提及放開限制,同樣有望為近年來汽車合資股比之爭畫上一個休止符。
事實上,對于合資股比限制是否放開一直存在著兩種聲音。在反對者角度看來,從當前國內汽車產業發展的現狀來講,目前放開合資股比限制的條件并不成熟,持續保持合資股比限制能夠保護自主品牌企業的發展。而從支持者角度來講,合資股比限制的有序放開可以促進我國汽車產業形成市場化的競爭,有助于倒逼我國自主品牌加快創新,有利于推進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
部分業內人士認為,《規劃》的目的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產業,而合資股比的限制是為了保護汽車產業,但目前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態勢越來越好,如果能夠實現彎道超車的話,合資股比限制的意義就不大了,所以放開合資股比也有利于培養企業的競爭力。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產銷量占總量近50%,自主品牌在市場上的地位也不斷提高。從去年我國自主品牌的整體發展來看,自主品牌不再局限于A級車市場,而是逐漸向B級車市場發展,在技術研發層面也逐漸追趕合資品牌。
但目前我國自主品牌的發展呈現不均衡的態勢,吉利汽車、長城汽車(601633.SH)和長安汽車(000625.SZ)等部分自主品牌日益強大,已經成功躋身銷量百萬輛俱樂部;但也有一些自主品牌依舊相對弱勢,依靠低價走量,缺乏核心競爭力,合資股比限制的放開會對這些企業造成緊迫感。自主品牌想要不被淘汰,只有強大自己,在技術研發上加大投入力度,減弱以往的弊端。
所以,對此羅磊也說道:“合資股比限制的放開實際上是市場選擇的過程,此次逐漸放開合資股比從另一層面反映出自主品牌應該盡快發展起來,足夠強大才可以與合資品牌‘抗衡’。”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認為:“合資股比是有序放開,并不是馬上放開,合資股比的問題最終還是需要企業之間自己解決。”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對于國內自主品牌來講,《規劃》的出爐是一個難得的契機,它明確了汽車產業發展的大方向,即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網汽車領域為主線,提供了導向性的作用。自主品牌在這兩個領域具有一定的優勢,同時合資股比限制的放開也讓自主品牌認識到加強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和危機感。